臺南市新市區

地方特色介紹

新市區早年係平埔族西拉雅族四大社規模最大之新港社的所在地,新港社亦為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以來最早接受西方文明之處,荷蘭人曾於此設置具學校功能的教堂,並以羅馬拼音紀錄西拉雅族語言,留下了重要的新港文書。明鄭時期,成為近山地區往來臺南府城的必經之地,因商旅行腳歇息之所需,逐漸形成新興市集,故有「新市仔」之稱。

清領時期在此設置「新港庄」;日治時期1901年5月15日設「新市街驛」(今臺鐵新市車站),發展迅速,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時設置「新市庄」,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。戰後改設臺南縣新市鄉。1995年以來由於南部科學工業園區設於本區、善化區及安定區交壤處,高科技廠商陸續進駐,為新市的城鄉發展結構帶來重大的變化。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後,原「新市鄉」亦隨之改制為「新市區」(並非指新的市區)。

新市區往昔一直是一個農業城鎮,到民國60年代初,隨著臺灣經濟發展,不少知名的紡織、食品廠等傳統產業設立於本區,如東洋紡織、明大紡織、東雲紡織、得力紡織、佳和紡織、可口公司(可口奶滋)、統一公司新市廠(蜜豆奶、統一布丁、博客火腿等)、好帝一(牛頭牌沙茶醬),乃至近年來的比菲多(比菲多、卡打車)、台灣百事(樂事洋芋片、波卡洋芋片)、皇家可口(杜老爺冰淇淋)均屬新市區境內之知名廠商。民國70年代後期,傳統工業逐漸沒落,高科技產品成為臺灣經濟主流,1995年臺南科學工業園區(後改為南部科學工業園區)成立,大幅改善南科週邊環境品質,解決長年的水患問題,並改善了鄉公所的財政窘況。

不過新市老街區(包括中興街、華興街及仁愛街沿線一帶)之發展仍亟待整體規劃改善。尤其中興街沿路,均係於1964年白河地震後所興建,大部分建築物屋齡迄今已近50年,除少數經過改建外,絕大多數屋況不佳,其他鄰近街道整體環境品質及街道景觀亦不甚良好,且街道狹窄,卻又是新市主要商業行為集中之所在,每日上下班及中午用餐尖峰時間,車流量大,加上違規停車屢見不鮮,更使交通品質雪上加霜。

新市區自民國65年起依據都市計畫法發布實施「新市都市計畫」,目前已經進入第三次通盤檢討作業中,由於本區可發展用地嚴重欠缺,不利於人口進駐成長,本次通盤檢討重點係集中於火車站北側車站特定區之發展,並檢討擴大都市計畫區內之可發展用地。另外第二次通盤檢討通過之「新和、社內36.7公頃區段徵收」開發案,目前已由臺南市政府開發完畢,建商已陸續推出多處建案;該區段徵收案除已建置道路、停車場等基本公共設施外,並預留1000坪之機關用地,規劃作為區公所等公務機關之預定用地。至於原明大紡織(工五)工業用地變更案,更已開發完成,除公園、道路等公共設施外,所有用地大致均已建成住宅,銷售狀況十分熱烈。另外台1線省道旁之原第一公墓已完成遷移整地,並初步完成綠化,規劃爭取設置簡易運動廣場中。由於前述發展計畫均能順利執行,新市未來之發展盛況可期,對於新市地區居住環境品質亦有相當正面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