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南大圳官田溪渡槽

嘉南大圳

嘉南平原是台灣最大的平原,面積 25 萬公頃,北起虎尾溪,南至鹽水溪,長約 130 公里,寬約 35 公里,包括雲林、嘉義、台南等地。全區地勢平坦,適合農業發展,但所屬河川因降雨特性之故大多為荒溪型態,80%的雨量集中在五月至十月,水資源分佈不均,少有灌溉之利。且一入旱季後,河床乾涸,無法耕種。雖然有 15 萬公頃的耕地,但大部份屬旱田和看天田,農民收入有限,生活困苦。雖有北港溪、八掌溪、急水溪、曾文溪等河川流經,但河流湍急且含沙量大,大雨期間沙石滾滾,阻塞河道導致洪水成災。

為解決嘉南平原灌溉水源的問題,當時的日本政府決心興建嘉南大圳及烏山頭水庫。烏山頭水庫是台灣最大的人造湖,由日本技師工程師八田與一負責設計。1920年開工,1930年完工,是嘉南大圳的主要水源。該水庫位於台南市官田、六甲、大內、東山之間,原為一丘陵起伏之低窪山谷,並無可利用之水源。而嘉南平原最大之河川曾文溪則隔著烏山嶺流過。為了利用曾文溪的水資源,八田與一在楠西建造水閘門,並在烏山嶺建造一條 3122 公尺長的引水隧道,將曾文溪的溪水引入山谷(官田溪上游),又在官田鄉烏山頭地區建立堰堤,將山谷缺口堵住,成為一龐大的蓄水庫,這就是嘉南大圳計畫中的「官田溪貯水池」,後稱為烏山頭水庫。水庫堰堤長 1273 公尺,高 56 公尺,有效蓄水量一億五千萬噸。因為水庫的四周是錯綜羅列的山陵,從空中鳥瞰宛如一株珊瑚,因此又名珊瑚潭。

建水庫的主要目的是灌溉農田,因此在整個嘉南平原,建造蜘蛛網般密布的水路,這就是嘉南大圳。從水庫到農田的給水是經由幹線給水路、支線給水路、末端給水路,送到每一塊農地。灌溉過的水,經由末端排水路、支線排水路、幹線排水路,匯集注入大海。給水路總長一萬公里,排水路總長六千公里,二者相加,總長一萬六千公里,等於繞地球半圈。排水目的並非只將水注入大海,還包括除鹽的功能。嘉南大圳完成後,地質改良,原受鹽害之不毛地帶變成可耕之地。

嘉南平原的耕地共十五萬甲(公頃),但是烏山頭水庫的蓄水只能供給七萬甲農地的用水,因此八田與一向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建議「三年輪作制」。將十五萬甲農地分為三區輪流供水。三年一輪。種水稻時充分給水,種甘蔗必要時給水,種雜糧不給水。如此一來每塊農地皆能種植水稻。1930年五月,嘉南大圳竣工,開始通水。珊瑚潭發出轟隆之聲,傾洩出豐沛之水。農民歡呼:「這是神的恩賜,是神賜予的水。」